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8089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NG体育·(南宫)官方网站欢迎您!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NG体育

0898-08980898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lchyqqlp.com

妃子笑

您的当前位置: NG体育·(南宫)官方网站 > 产品中心 > 妃子笑

荔枝|杨贵妃最爱吃的名贵水果如何一步步转变为“药物”的?

更新时间:2024-10-12 08:17:23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创作于唐代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描述了唐玄宗为了满足最受宠爱的杨贵妃,将产于南方的荔枝送到长安的情景,由此可见荔枝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了人们食用的水果了。现如今,由于运输技术已经成熟,荔枝在运输中保鲜的问题被彻底解决。

  这种来自千里之外的水果可以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家的餐桌上,不再像古人只有达官贵人和生活在产地的人才能吃到。但荔枝也仅仅是作为一种水果被人所熟知,而了解它作为药品的价值的人却少之又少。本文就来谈谈荔枝是如何从广为人知的“果品”演变为“药品”的。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荔枝最早的国家,著于南朝的《扶南记》中有云:“此木以离支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 ,不可摘取 ,以刀斧劙取其枝 ,故以为名耳。”而“离”变为“荔”,有专家认为这与“扶荔宫”有关。根据《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离枝得名。自交趾移植百株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由此逐渐由“离枝”改称为“荔枝”。

  而文中说的是连年移植,可见荔枝的移植技术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并且荔枝果实依旧源源不断地进贡,说明汉武帝时期南海地区已经广种荔枝。《西京杂记》中说,南越王在汉高祖刘邦称帝时进贡了产自岭南的荔枝,而刘邦还以葡萄和锦,这反映了荔枝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由南方传入了北方,而荔枝开始简单繁殖培育只会更早。

  西晋时期荔枝种植的范围由广东地区扩展到西南地区,福建地区则在唐朝逐渐开展荔枝的种植,但是福建荔枝到了北宋才异军突起,成为当时中国品质最好荔枝的代名词。至此,我国荔枝的生产最终形成了岭南、川蜀和福建三大主产区。

  通过上节的总结了解到荔枝的产地最终扩展为岭南、川蜀和福建三大地区,但不难发现,这些产地都是处于南方,甚至还在沿海地区,可唐宋以及唐宋之前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地区,直至南宋这种格局才逐渐改变。

  所以荔枝这种“娇贵”的果品,对于北方人以及身处北方的统治者们是难得之物。而统治者为了满足其口腹之欲,便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专门用于运送荔枝的荔枝道,沿道修建驿馆,安排人员快马将新鲜荔枝送至国都,每年人和马累死的、摔死的及被毒蛇猛兽伤害的不计其数。

  荔枝道虽然很早之前就有了,但它却著名于唐代,唐玄宗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嗜食新鲜荔枝喜好,特地修整涪陵至长安驿路,快马传递荔枝,而荔枝道的名字也由此得来。唐代进贡的荔枝大多是川蜀产的,这是因为唐朝国都长安离蜀中更近一些,送来的荔枝也能更新鲜一些,因此“蜀中之品 ,在唐尤盛”。在唐代,随着南北方人员往来以及南方的开发,许多北方人都曾去蜀中采摘荔枝,其中不乏杜甫、白居易等文坛大家。

  杜甫在旅居夔州期间,写下了“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逶迤。京华应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回忆他在泸州、戎州采摘荔枝的情形,并感叹进贡到长安的荔枝应该没有了它本来的颜色和口感。白居易在出任忠州刺史的第二年,命画工绘制了一副荔枝图,并且亲自为此图作序,这篇序就是著名的《荔枝图序》。

  此序中描写了荔枝的外形和味道:“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嚼凝天上味,嗅异世间香。”“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白居易创作此序的目的是“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到了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经历了陈桥兵变、击破南唐后,最终定都于开封。政治中心东移,大运河则紧联通着北方政治中心和正在形成中的南方经济重心,与此同时,福建经济由于中唐以后人口的大量移入 ,商业及海运交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福建荔枝也因此而声名大噪。

  不仅北宋国内有大量的需求,周边国家比如日本、西夏也都重金求之:“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

  正因为有了如此庞大的需求量,种植户也加大了荔枝的种植数量,蔡襄《荔枝谱》曰:“商人贩益广,乡人种益多”,甚至有一家“至于万株”的盛况。尽管福建的荔枝品质上乘,但其上贡以及民间交易的都是经过“红盐”“白晒”“ 蜜煎”等方法加工过的荔枝加工品,与唐代的荔枝干类似,并非新鲜荔枝。在南来的士人与民众眼中是易得之“佳果”的新鲜荔枝,对于身处北方的统治者以及百姓而言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由于靖康之难,国都汴梁被金攻破,宋朝统治者向南方逃亡,在临安建立了陪都。大量的北方人也在此时为躲避战乱进入南方,这使得荔枝的主要消费市场与主产地福建的空间距离大幅缩短,福建的新鲜荔枝能够直接通过海运大量的运抵临安。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一直认为食物与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提出了食疗,可见食物也能起到与药物相同的作用。而自汉初作为“果品”开始逐渐被人熟知的荔枝,其作为“药物”的身份直到唐宋时期才终于转化完成。

  至此,荔枝便具有了“果品”和“药品”这双重身份。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荔枝,仅仅是指荔枝可以食用的果肉部分,而我国传统医学典籍中所指的“荔枝子”,则是包含荔枝果肉、壳、核,以及其花、根,覆盖范围更广。

  关于荔枝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这本著作是《神农本草经》的注释本,它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增收魏晋及其以前名医记录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资料注释而成,在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神农百草经》中并无对荔枝子的描述,而《本草经集注》对荔枝子的记载也只是在龙眼之后的注释:“广州别有龙眼,似惹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耳。食之并利人。”由此可见,医家虽然对荔枝有所注意,但并未将其入药。

  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中晚唐时期的张鼎在《补心方》基础上增订而成的《食疗草本》是最早将荔枝作为药物记录在册的医学典籍。虽然原书久佚,但在《证类本草》中可以找到佚文:“荔枝,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食疗本草》从食疗的角度对荔枝的药性和 功能作了初步的解释,并言及大量进食荔枝的副作用,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荔枝病”,其对荔枝认识的深入可见一斑。

  荔枝的食疗在整个唐朝历史中虽然出现过,但并未真正地被国家主流医药体系所认可,这种局面直到北宋开宝年间才被打破。《开宝本草》是公元968——976年政府组织修订的一部官修本草书,此书是以《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及其删补本《蜀本草》为基础,在广泛参阅《本草拾遗》、《本草音义》等多种医药书籍基础上纂修而成。

  在这篇医学著作中新增了133种新药,荔枝便在其中:“荔枝子,味甘,平,无毒。止渴,益人颜色。”《开宝本草》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北宋时期的几部重要草本书都曾全文引录其对荔枝子的描述。

  荔枝核与荔枝壳药用价值的开发都始于宋代。北宋寇宗奭将荔枝核入药写进了《本草演绎》中,曰:“以核熳火中烧存性,为末,新酒调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肠气。”此外还有许多医学著作都把荔枝核当做单独的药方记录在册,充分说明了荔枝核在两宋期间以及被主流医药体系所认可并用于治疗中。荔枝壳与与橡实壳、 甘草和石榴皮等共同组成《橡实汤方》被收录于北宋末年的《圣济总录》,用于治疗一种名为“赤白痢”的痢疾,这是荔枝皮第一次出现在医学著作当中。

  综上所述,荔枝在中国的历史不可谓不长,尤以其“果品”的身份广为人知,至今仍畅销不衰。而在医药方面,尽管在汉初就有一部分医者发现了荔枝的食疗功效,但真正转变被主流医学认可无疑是在唐宋时期。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这个时期对于荔枝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食疗上,直到元明时期才开发出其他的药用价值,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历史意义。荔枝向药用的转变只是荔枝在唐宋荔枝历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农业、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ng体育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 | 关于NG体育|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NG体育|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12-2024 NG体育·(南宫)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