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lchyqqlp.com
您的当前位置: NG体育·(南宫)官方网站 > 科普知识
更新时间:2024-06-13 11:19:46
“科普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下称中国老科协)2003年发起举办的,之后,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文化传播中心、科学时报社加盟主办。论坛内容是邀请科学家就各自研究领域的内容进行演讲。中国老科协建立之初,领导集体一致认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科院有丰厚的开展科普工作的资源,必须全力推动科普活动的开展,因此对科普活动高度重视;所属分支机构也热切关心,出谋划策,具体支持,推荐主讲专家,多方组织听众,大家齐心合力践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决心打造科普工作品牌,科普报告成果迅速提升。
“科普论坛”举办之初,前来听报告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后来,自愿来听科学家演讲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2006年,中国老科协决定进一步发挥这一品牌的作用。依托“科普论坛”科学家报告团的科学家们,又组建了中国老科协专家科学报告团。在中国老科协的组织下,现在“科普论坛”科学家报告团已在河南、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宁夏、甘肃、山西、湖南、山东、新疆、杭州、天津、北京等14个省市区举行过报告会。听众也从最初的每年2000人发展到了每年2万余人。“科普论坛”科学家报告团被中国老科协、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评为先进集体,誉为“精品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院士曾致信祝贺:“我谨向为论坛作出贡献的院士、专家、同志们及热心于增长知识,关心科技大事的听众致以敬意。”
“科普论坛”科学家报告团的组织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原人事局局长张志林,向本报记者谈及报告团的工作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听科普论坛犹如一位学子聆听恩师的精彩报告一般。张志林说,组织科普论坛给她的最大快乐就是看到听众是那样的全神贯注,看到渴求新知识的人们早早地等在报告厅里,看到报告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和科学家讨论交流的场景。许多院士对科普论坛的关怀和支持也让张志林很受感动,如2003年,在人们还没有对科普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时,院士讲“纳米”,陈竺院士讲“基因”,匡廷云院士讲“21世纪的生命科学”,为“科普论坛”开篇。如欧阳自远院士在百忙之中应邀连讲多场;李振声院士在作报告的前一天晚上从外地乘飞机赶回北京,在第二天早晨又乘飞机赶赴长沙临时救场;杨叔子院士第一次演讲结束后,有感于听众的高素质,主动要求再讲一场。几年来,这类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科普论坛从多角度、多领域为听众送上了一场场科学的精神盛宴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院士连续为“科普论坛”、“海淀区一把手素质提升工程”作报告,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人们怀着仰慕的心情而来,座位不够,走道上站满了人。
开宗明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一致通过了将其写入党章。”在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后,着力讲解了科学发展观的主线:要努力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时,用鲜明的画面,生动的案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需要认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把握规律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五个统筹”,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既是发展进程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从而必须深刻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性,及时、准确地把握机遇,变压力为动力。
NG体育
指出,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他认为,人与人和谐相处,要以公平、平等、正义、民主、法制为尺度,各守其德,各司其职,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舆论引导,道德感召,法制规范,政府领导。他说,2003年10月13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后,讲述了科学发展观与科技发展观的关系。“要充分激活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巨大能量。”
听过的报告后,听众激动、振奋,感受颇深,对祖国美好的前程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副院长李静海院士都曾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要内容从不同侧面在“科普论坛”、河南省委党校作过报告。我国著名的科学史与科普教育专家,原科技馆馆长王渝生研究员以《科学发展观漫谈》为题为北京市海淀区社区领导干部作过报告。场场报告会上,听众专心致志,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形势、战略、策略了解的渴求。
在2005年举国欢庆共和国生日的前夕,欧阳自远院士应中国老科协的邀请,为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于科学教育之中的 “科学家论坛”开篇。在中国科技馆的多功能厅,欧阳自远院士报告的主题是:“探月、创新,振兴中华。”欧阳自远开讲的第一句话是:“科技工作者应适应国家的需要奉献。”他介绍了自己一生调整了五次工作方向,为实现国家目标奉献的历程。与会者感到震撼、感动、鼓舞!大家清楚地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围绕国家的需要,为民族的振兴,呕心沥血地拼搏,为科学家爱国、报国的情怀,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
在我国进行月球探测前夕,人们渴望了解其进展情况,特别是一些“内情”。我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以“人类的空间探测与我国的月球探测”为主题,连续报告了8场。“嫦娥飞天”后,欧阳自远在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为满足听众渴求,又以《月球的探测形势及我国的嫦娥工程》为题,连续报告了多场。
进入2010年,围绕“绿色”、“低碳”,“科普论坛”科学家应邀紧锣密鼓地作报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两次报告的题目是:《哥本哈根会议与中国的低碳能源战略》。刘嘉麒院士应宁夏自治区科协、老科协和北京海淀区委党校3次邀请,连续报告了5场,题目是:《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技部原副部长马颂德研究员在吉林省委党校讲《中国绿色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及政策调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中子反应堆工程部总工程师徐銤研究员为河南省委党校等多个单位报告了《核能与核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电工所所长肖立业研究员为“科普论坛”报告《智能电网》。尽管专家们的报告各有侧重,但都突出地阐述了: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必须走自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绿色、低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要求、目标;三、我国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四、工业节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等的发展对中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身体力行,为我国的低碳绿色环境战略作出贡献。听众赞誉频频,反响强烈。
总理于2009年8月、11月在两次报告中提出,我国应注意发展“物联网”,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2010年以来,“科普论坛”科学家侯自强研究员已应邀在北京老干部大学离退休部长班,吉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6部厅联合举办的“高端论坛”,河南焦作市委党校,安阳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连续作了6场报告,主题是:“互联网与物联网。”
侯自强研究员从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应用平台、物联网、云计算支撑技术等4个方面对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作了精彩讲解,赢得了近3000位听众的敬佩。报告进行中的鸦雀无声,报告结束时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是最好的诠释。
人们关切健康的关键问题是食品安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报告《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并回答了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问。“神六”刚刚返回,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921工程总指挥张厚英研究员立即作了《载人航天及其应用》的报告。“神七”圆满成功,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院士随即“解读”。人们关心我国“三农”的状况,著名农业经济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应中研究员应多个地区邀请,报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听众高度赞誉。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走上“科普论坛”讲台,他报告的主题是:“民族文化教育与自主创新道路。”杨叔子开宗明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杨叔子深刻分析、阐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明确指出:“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根本在于责任感,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做人准则必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他赋予中华文化的“忠、孝、节、义” 以新解,深刻地诠释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内涵,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还谈到了民族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并以“经济建设中文化建设的思考”收篇,他提示大家要树立5个理念:团结拼搏,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突破关键;高瞻远瞩,持续发展;固本浚源,加强基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
杨叔子说:“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战胜重重危难,强大的民族文化力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结合自身经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深刻的哲理,旁征博引,从孔老之道,西方文明,到现代文化大师的名言,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崛起中民族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的支撑,阐述了对人才成长的感悟,即:人生在勤,贵在坚持;敢于开拓,善于总结;尊重别人,依靠集体;理想崇高,自强不息。他中肯地提出,现在的年轻人应避免独生子常有的缺点:对人不尊敬,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要做强者,有志、自尊、自律、自强,一个人要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理想崇高,自强不息,是成人成材的灵魂、核心。他谈到,季羡林先生说得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是爱国、有骨气。前进中有曲折、艰险、旋涡、回流,但大江东去,不可阻挡!听众从杨叔子院士的报告中清楚地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围绕国家的需要,民族的振兴,刻苦不懈地钻研,呕心沥血地拼搏。人们盛赞,科学家们经过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科学成就。
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研究员为“科普论坛”2009年开篇,报告的题目是《创新的人与创新的文化》。 他从创新文化为什么、是什么、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实践、当前文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4个方面作了报告。解读了创新文化的定义、结构与内涵,功能与特点,任务与目标等方面的认识。观点鲜明,内容丰富,透析精辟,理论联系实际,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文化建设教育课。
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高级编辑郭曰方,以《科学与人生》为题,与多所院校的师生交流互动、深受欢迎。他以弥足珍贵的史料,讴歌人民科学家;以自身顽强战胜病魔,贡献社会,谱写了一曲人生命的赞歌,传播了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师生们感到震撼,受到鼓舞。
2006年5 月24日,李振声院士应邀到湖南省作科学报告。主题是:“近15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
李振声院士认为,基于布朗所提问题的负面影响,中国农业科学家有必要履行职责,作出回答。为此,李振声对1990年~2004年(即布朗预测的后40年中已走过的15年)我国农业发展、人口、耕地情况,作了大量调研、分析,实事求是地以翔实、准确的数据,作出了回答。李振声明确地得出结论:布朗的预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不准确。我们可以自信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今后会比现在生活得更好!
李振声最后指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布朗提出的问题有警示作用,他提醒我国政府和人民要爱护、珍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时时处处,不容松懈,要将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针切实落到实处。
这场报告会的横幅是“厅局级干部报告会”,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国主持,湖南省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人民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厅局级干部300多人聆听了报告。
著名计算物理学家郝柏林院士应多方邀请,以《从若干自然规律看某些社会现象》为题,作了多场精彩报告。
郝柏林用统计物理特别是非平衡统计、非线性系统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受到的一些启发,观察某些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科学问题。报告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使人耳目一新。
郝柏林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政治体制的变换,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当保持为不变量或慢变量。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性质不能改变。再如,这些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的作用,是量变质变的哲学命题的科学依据。
郝柏林举例说,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线是一个临界线,它往往决定一个人后半生的生活道路。远离临界点的,即考得特别好或特别差的那些人,不必担心偶然因素的作用。只有在分数线附近才容易受小涨落影响。这是对短期行为而言,但对于长期行为就不太可能作具体的预测。再如,决定事物发展速度或社会发展活力、发展方向的,往往是少数因素或是少数人。从配位数的概念出发,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晶体中一个原子附近其他原子的数目称为配位。配位数大时,一个原子的影响容易传给较多的邻居。即使温度较高、噪声很大,导致有序的相互作用也较易占上风。从统计物理学的种种相变模型知道,对于同样的相互作用,本位高的晶体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出现有序相。这一观察对于社会现象颇有启发。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处于一张网中。社会的配位数很难严格地定义,但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合理估计,有几个事例,使我们的估计为“7”。譬如,美国是一个许多方面充满活力的社会,科学家马尔夏克和李政道都认为:“那是因为有七分之一的美国人在忘我地工作。”这说明只要七分之一的人就可以起到活跃一个国家的作用。因为社会是一个配位数很高的系统。这还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说“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再譬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每增发1元钱的工资,就要增配7种等值的商品。据一位前国家计委的经济学家解释,从统计中概略地知道,国家每发出1元钱,须流通7次后才能回笼;也有的经济学家解释,当职工拿到1元钱的工资后,可供选择的商品一般是7种。其实,这是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角度统计的结果,两种解释本质是一样的。在郝柏林作报告时,大家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会后不少人建议,这样高水平的科学报告,应当每年举办几次。
郝柏林院士还为院校作了多场题为《奋斗与机遇》的报告。他以昂扬的气度,丰富的表现力,用个人奋斗的经历,展现的睿智,爱党、爱国的精神,赢得的机遇,形象、生动、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奋斗与机遇的深邃内涵和辩证关系。他告诉大家:“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受到热烈欢迎。
应中国老科协、河南省委党校、宁夏老科协的邀请,年仅45岁、现任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国际沙尘暴项目(SDS)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研究员,为河南省委党校,宁夏自治区党政、科技干部,宁夏大学等报告了5场,题为《亚洲沙尘暴》。
清晰的表述和大量的图表,不仅给大家上了一堂亚洲沙尘暴知识科普课,更是一堂生动的科技兴国教育课。报告中以大量的数据证明:亚洲沙尘暴危害源头并不是中国;告诫人们要科学看待沙尘暴这一自然灾害天气,沙尘暴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我国在近50年的时间里,沙尘天气在逐步减少并减轻。张小曳研究员的科普报告充分展示了我国沙尘暴科学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他们的科研成果为中国所赢得的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研究员为北京海淀区委党校、多所院校和中学的师生作报告,题目有三:《亲近地球三极知天知己,笑迎科学人生》,《极地与可持续发展》,《极地气候变化的有效》。高登义研究员是我国第一位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他先后组织和参加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和西太平洋科学考察30余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山地环境气象学》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极地探险气象预测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登义在“亲近地球三极”的报告中从4个专题向大学生们展示了极地考察的奥妙:何谓知天知己,笑迎科学人生;为什么要亲近地球三极;在地球三极科学考察中的故事;走近南北极的和谐情趣。在前两个专题中,高登义以哲学思考告诉人们如何对待自然客观规律,只有研究它、了解它、适应它、才能为人类造福。在后两个专题中,高登义讲述了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并以大量生动的图片展示了令人神往的极地。
高登义的报告内容丰富、真切感人,他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动情地告诉当代大学生如何去追求科学,善待人生。特别是当高登文讲到考察南极时,开始阶段非常艰苦,国家买了一条二手船,讲到考察队员经历了一场“人生机遇、大风大浪、出师先伤、忧愁难熬、冰崩历险、前途渺茫、生离死别、胜利逃亡、抡运遇险、拼命建站”的惊险历程,终于在1989年2月25日,在南极大陆建立起了中山站,我们国家有了对南极未来的表决权时,会场内不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
2009年6月26日,新疆自治区委党校礼堂,600个座位座无虚席。行政学院的师生们,以及来自自治区15个地市州、99个县市区的领导干部,还有国防科工局的专家们都出席了报告会。
张新时院士的报告题目是:《新疆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影响新疆的九大环境事件” 开篇,中肯地提出了咨询建议,内容包括:新农业绿洲的结构调整;新山地生态的保护与重建;水库建设;准噶尔盆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伊犁云杉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塔里木河的开发;罗布泊楼兰地区国家级荒漠地质生态公园的保护;建设现代化的畜牧业;塔里木河上千公里红柳带的发展;盐碱土的改良和科研与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
接着,童庆禧院士作了《遥感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首先展示了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水库的照片,告诉大家这是卫星从距地面684公里的高空拍摄的。童庆禧深入浅出地从什么是遥感、为什么要发展遥感、国际上遥感发展的状况,讲到遥感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经济效益。报告中,一幅幅绚丽、珍贵的画面,如,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1998年的洪水肆虐,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卡特林娜飓风、台风为害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翔实的数据、鲜明的画面,展示了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显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更昭示了遥感的重大意义:遥感是人类认识论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是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技术;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最后,童庆禧告诉大家,我国的遥感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倍加努力。
此行,童庆禧院士、张新时院士还在其他几个学校作了报告。新疆尔自治区有2000多位领导干部、公务员、300位大学师生聆听了报告。
2009年12月19日,“科普论坛”报告团专家应山东省科协等邀请,走进山东省科技馆大报告厅。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刘光鼎院士,著名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作为报告团成员作了科普报告。能容纳600人的大厅里来了近700人,门口、走道都站满了人。
杜祥琬院士报告的题目是:《哥本哈根会议与中国的低碳能源战略》。杜祥琬作为中国顾问团团员,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发言。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哥本哈根会议的由来、背景、焦点,以及他对哥本哈根会议的“三大印象”,并系统地阐述了“绿色、低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要求、目标。杜祥琬强调指出,我国转变生产方式刻不容缓,并论述了低碳绿色能源战略的三大支撑及实现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举措。
刘光鼎院士报告的主题是:“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刘院士首先讲述了我国经历的油气资源第一次创业,以及先辈们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发现、扩展,乃至对世界石油史的巨大贡献。继而谈到,面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瓶颈的严峻现实,科学家们带领队伍,奋战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开展了一系列艰苦认真细致的科学研究历程;提出了海相沉积地层找油的方向,并将这一战略性调整归结为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当刘光鼎以绚丽的画面、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在海相沉积生油理论指导下,海相残留盆地勘探取得诸多成就时,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著名液体物理学家胡文瑞院士分别为河南省委党校、焦作市委党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学员,宁夏自治区的党政干部、院校师生作了多场题为《空间站的科学研究》的科普报告,以大量丰富的图片,翔实的资料,概括地介绍了我国空间站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从国际大背景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空间站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前瞻性,指出了空间站发展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技术瓶颈;指出了空间站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研发能力的重要体现。寄语在座的领导干部,要关心祖国的科技事业,支持科技发展。胡院士以幽默的风格、敬业的精神折服了在座的听众。
著名电工学家严陆光院士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讲解《磁悬浮交通的发展和应用》。400人的报告厅挤满了500多名师生。严陆光详细地介绍了磁悬浮列车的构造及原理、磁悬浮交通的发展、载客磁悬浮交通的应用、中国磁悬浮交通的发展。整个报告过程充分显示了严陆光院士科学大家的风范。全场听众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感谢和敬佩。在报告后的半小时亲切交流中,提问争先恐后,严陆光共回答了8位学生、教师的10多个问题,严陆光的回答不仅充满着科学性,更激发了师生报效祖国的激情。当一位学生问询严陆光的电子信箱时,严陆光随即拿出一张名片,让身边的校长转给这位学生,并对在场的所有师生表示欢迎大家到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找他,全场师生轰动了。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研究员为“科普论坛”、天津市的党政干部报告《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我国当前科技工作简要介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科学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从近代到现在,我国科技发展给国家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对我国当前的科技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电力问题、“863”计划、新时期科技计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曹健林副部长指出,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科技强则国强。当前,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技创新的道路任重道远。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詹文龙院士作了题为《重离子的研究与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的衰变方式、原子核的形状、核自旋结构研究及原子核之间的相互碰撞等。关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詹院士讲到,它是目前建成的性能价格比最高,世界上少有、国内最大的重离子多学科研究基地,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对于重离子束肿瘤治疗试验,詹院士从重离子治癌的物理基础、生物基础和临床治疗特点阐述了重离子治癌的优越性,同时介绍了重离子束治癌规划。詹文龙的报告语言妙趣横生、形式图文并茂,深受听众欢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光教授为河南大学等3个院校和海淀区委党校报告了《从国庆阅兵谈现代战斗机的发展及特点》。他通过多媒体手段,以大量艳丽的图片和精彩的影像资料,展示了我国国庆60周年规模空前的盛大阅兵中,由我国生产的15个型号151架战机分12个梯队飞过广场,接受党和全国人民检阅的盛况。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斗机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为国内外瞩目的第7梯队(歼10A)及第8梯队(歼11B)。并结合国外军用飞机发展的状况深入解析最新一代即笫4代战斗机的主要特点以及采用的先进技术。最后介绍了我国正服役的军用飞机的情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倍受欢迎。
汶川大地震后,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务院地震专家组成员滕吉文院士应邀为多个地区、单位报告,主题为:“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强烈地震。”滕吉文以“死者安息,生者坚强”开篇,他详细描述了通过地震波波场研究,测定汶川大地震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强震位置,大地构造背景,震动来源,破裂响应,震源参数等方面,讲解了汶川大地震破坏的范围与严重性,以及震后开展的诸多方面的研究。接着他告诉大家,地震后国家立即成立了地震专家委员会,分析、监测震情,探讨、提出对策;每次开会,总理、副总理、副总理必到。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党和政府对大地震的高度重视,领导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正确;人民子弟兵英勇善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人民自救、互救,真诚帮扶。令人信服、折服。滕吉文作为“地震专家委员会”成员,还介绍了国家采取紧急救援措施的“内情”。
接着,滕吉文指出,地球人类的母亲,人类应该呵护、爱护、保护,也列举了相悖的行为。讲解了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异常的表征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火山喷发,温泉涌现,地震发生。然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了什么是地球物理学;话锋一转,借助屏幕上出现的美丽图片,讲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从历史变迁到现在格局。滕吉文还详述了世界和中国的地震带,“世界历史上典型大地震的回顾”,从国外说到国内。最后滕吉文告诉大家“是世界公认的难题”,但作为一个科学家则必须知难而进,找出切入点,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却从未放弃过,莫不苦思于、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他建议防震、抗震并轨进行,如:房屋加固,强化抗震条件;适应防范地震进行相应设计、施工,采取相应建材;对进行多元集成综合研究等等。整个报告中没有“爱国”字样,但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一条红线:党和政府爱民、护民,恪守“宗旨”。滕吉文话音刚落,全场沸腾了,掌声长时间不能平息。
2010年2月26日,著名力学家白以龙院士在科普论坛作了题为《突发灾害与力学》的报告。白以龙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的数据、精选的案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报告了自然与工程中的突发灾害。指出突发灾害的特点有三:演化诱致突变;样本个性行为;跨尺度敏感性。并用生动的案例活灵活现地演示了上述特点。报告中“健康管理与灾害预测”部分,介绍了国际科学联合会对突发灾害的高度关注;强调了对工程建立健康管理理念的必要性、重要性;科学家们要尽责任和道义,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运用科研成果提出对策。
虽然春寒料峭,但听众仍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中国老科协的创始人之一、96岁高龄的王维章研究员及副理事长们都来听报告。
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科普论坛从2003年第一场报告开讲至今,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也已经举办了230多场。这些报告会像春风春雨,在全国各地播撒和滋润着科学思想的种子,传播着科学方法和精神。报告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张志林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非常感谢这些科学家,他们在科研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关心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精心准备每一场科普报告,深深值得敬佩!这是科普论坛能够坚持举办的重要动力,也是通过举办科普论坛达到为提高大众科学素质有所贡献的希望所在。